一、历史沿革
365电子竞技官网初建于1979年,最初为专科性质的地方性院校。2000年升级为本科院校,归属于省教育厅。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不断探索、锐意改革、创新发展,2005年,运动解剖学课程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08年通过校级精品课程的审评。
解剖学实验室最初的教学设备比较简陋,主要以模型、挂图为主,幻灯、
投影为辅。90年代末解剖学教学工具逐渐发展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实验内容摄制成像通过CD机进行播放,配合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反映良好。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完善,自制用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受到了更加立体形象而丰富的教学效果。解剖教研室有多媒体课室一间,教学挂图储备和应用一直保持5套,教学用模型保持10套在使用中。
多年来,课程组一直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已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责任心强、勇于改革创新的稳定的师资队伍。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平均年龄43岁。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高级实验师人员2人,讲师1人,博士和硕士学历各1人。
课程负责人王景贵教授多年担任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运动解剖学教材副主编工作,曾负责编写了多个版本的普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习题集。并主编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科运动解剖学教材。由他设计制作的《体育运动与人体结构》CAI课件,在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电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上,获优秀CAI课件二等奖。杨海平教授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运动训练与细胞凋亡”,其研究成果多次在核心刊物发表。
近年来,学院又增加了社会体育专业、为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根据学时不断压缩的现状和培养目标,我们调整了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并严格要求授课的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融入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以此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和科研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传统的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外,还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从2003年开始,由任课老师自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运动解剖学教学完全实现了现代化。
2000年借着学院第一次迎评促建的东风,我们开始组建解剖学实验室。现在解剖学实验室已拥有两间专用实验用房,总面积约140m2;教学仪器设备资产达16万余元,有近400多件模型和挂图等供教学使用。这些设备改善了运动解剖学教学条件和环境,满足了不断增长的教学任务需求,使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开出率保持在100%,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实验室的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课程组在人才和物力水平上的提高,满足了不断增长的教学任务需求。自2004年以来,课程组除了负责本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外,还面向教育学专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人体解剖结构与生理学”等理论和实验课程。2006年课程组参与指导的参加全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技能大赛的学生,在几十个参赛队中取得了集体项目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课群组在实验室开放、课外小组活动、运动队训练、成人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心血。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课程组的教学条件无论在软件或是硬件设施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目前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条件正处于历史发展的一个良好时期。
二、课程内容体系
《运动解剖学》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主要以正常人体解剖学为基础,以人体运动为核心,使学生了解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与人体运动的执行、保障和调节密切相关的主要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人体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特征及其在运动中的相互关系,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工作原理,使学生能够对一般的体育技术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和评价。同时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讲授内脏各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相关知识,阐述各系统的形态结构与体育运动的相互关系,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初步解决体育教学训练中的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知识模块
模块内容 |
课时 |
绪 论 |
1学时 |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
5学时 |
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 |
46学时 |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
12学时 |
人体运动的调控功能结构 |
8学时 |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观察两种形式为主。在课堂讲授方面,围绕教学目标、基本要求、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复习思考几大模块进行,根据专业需要,突出了以运动系统为主的特点(约占理论学时2/3),仔细讲解和分析运动系统各组分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为学生对一般的体育技术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打基础。其他系统则以教师介绍,学生观察为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随时将与本学科相关的科研新进展内容纳入到课堂中来,如骨龄的研究与应用、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把运动解剖与运动损伤相结合,讲到哪个部位就介绍哪个部位常见损伤的症状和原因,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实验教学以2学时为一个单位时间段。24学时囊括了全部人体解剖学内容的实习。通过观察模型、挂图、CAI课件及录像,使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目的,另外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通过实际练习,观察肌肉力量练习和伸展性练习的针对性作用,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1.自述与互评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法 由学生分组观察人体标本、模型与挂图,组内同学在观察的同时可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则通过巡视进行辅导答疑。组内观察结束后,同学上讲台描述实验观察内容,要求表述要用解剖学术语,语言的表达要清晰、准确。然后师生一起对同学的描述进行点评,对遗漏的知识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教态等逐一加以评价。以这种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在全班进行示教,不仅强化对知识点的学习记忆,也可相互提高师范素质和心理素质。
2.密切联系运动实践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 运动解剖学的重点是运动系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运动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并能够对一般的体育技术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和评价,因此在实践环节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将对人体运动状态下关节和肌肉工作状况分析,运用到活体上,让学生通过活体观察,掌握发展肌肉力量与伸展性的原理与方法,并能对静力性或动力性体育运动动作进行初步的解剖学分析和评述。教学密切联系运动实践中的具体实例,发现、分析与解决全民健身、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问题,不仅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提高学习质量效果非常明显。
3.精炼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室 我们根据自有实验条件,自编运动解剖学实验学习指导,对每次实验(练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材料与用具、步骤与方法、分析与思考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学生基本可以自学完成实验观察。
实验室实行定点开放,既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也为师生沟通、交流创造了机会。
课程组织形式
1.验证性实验项目 采用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上讲台讲述为主,教师则答疑、辅导和评价为辅。
2综合性实验项目 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活体实践的形式。
3.设计性实验项目 采用由教师提出选题,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等形式。
实验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含项目名称和学时)
*验证性实验:18学时(必修16学时,自修2时)
1.观察细胞与基本组织切片(必修) 2学时
2.观察上肢骨和上肢骨连接(必修) 2学时
3.观察下肢骨和下肢骨连结(必修) 2学时
4.观察躯干骨和躯干骨连结(必修) 2学时
5.观察消化器官标本与模型(必修) 1学时
6.观察呼吸器官标本与模型(必修) 0.5学时
7.观察泌尿生殖器官模型(必修) 0.5学时
8.观察心血管器官(必修) 2学时
9.观察淋巴器官系统(自修) 1学时
10.观察脑与脊髓(必修) 1学时
11.观察脑神经与脊神经(必修) 1学时
12.观察内脏神经(自修) 1学时
13.观察眼球(必修) 1学时
14.观察耳(必修) 1学时
*综合性实验:6学时(必修4学时,自修2学时)
15.肌肉力量练习的实验观察(必修) 1学时
16.肌肉伸展性练习的实验观察(必修) 1学时
17.静力性体育动作分析(必修) 1学时
18.动力性体育动作分析(必修) 1学时
19.观察心血管血液循环途径电动模型(自修) 1学时
20.观察传导路模型与人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途径分析(自修) 1学时
*设计性实验:10学时(必修4学时,自修6学时)
21.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练习 (必修) 4学时
22.体育动作的关节和肌肉工作分析 (自修) 6学时
实践性教学效果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能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又有效的提高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习的能力、实验教学效果,还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师范素质与心理素质。实验内容更加注重与体育运动实际的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际运动动作的演练,帮助学生学以至用。使理论知识能及时应用与实际中,对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学习和训练,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与建设
学院一直坚持使用优秀教材,目前运动解剖学课程使用的是李世昌主编的《运动解剖学》(2006年7月第1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本课程组王景贵教授担任了教材第一副主编,对课群组教师掌握教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技成果、教学重点有很大的帮助。也使我院与各校进行教学教材建设的沟通上具备了有利条件。
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王景贵、李世昌主编:《运动解剖学学习指导》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
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人体解剖学编写组:《人体解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7版。
钟世镇:《人体解剖学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年8月。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李世昌主编、王景贵副主编:《运动解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本课群组教师集体编写:《运动解剖学实验与练习指导》365电子竞技官网教务处 2008年9月第2版。
实践性教学环境
运动解剖学实验室配备了电脑投影系统,具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
模型保证有10套以上,可供两个实验班60余人同时使用,图谱保证有3套,显微镜等可以满足教学要求。根据部颁课程纲要规定,运动解剖学实验开出率为100%,教学效果良好。2008年7月365电子竞技官网实验室扩建成实验教学中心。
网络教学环境
利用校园网建设“运动解剖学网上学习园地”,设置了6个板块与学生交流
互动。通过校园网,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学习纲要、试题库与习题集均在网上开放供师生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中注意贯彻三个目标: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二是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很明确。
课堂教学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经过几年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一套较高质量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人体形态与结构形象而直观的展现出来,体现了教学信息量大,图谱直观便于理解的特点,使教学内更丰富生动。
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大量模型、挂图等对照学习的教学方式,直观形象,教学效果良好。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正在制作当中。
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授课,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再通过学生的表述,锻炼学生自学、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等,使教与学互动,教学相长,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用课堂提问,小测验,完成作业,并定期进行辅导答疑等教学方式,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对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等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运动解剖学》基本建成课程网站并提供了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书、参考文献资料、图库等教学资源。网上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在线测试、图片资源等内容丰富,专业特色鲜明,还能够将形态学国内外前沿和最新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实现了形态学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
考核方法:
本课程总学分4分,期末闭卷考试。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实验占总成绩的20%,含实验观察和实验讲述能力,随堂测验和作业占10%,旨在将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五、教学效果
专家评价:
365电子竞技官网《运动解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王景贵资深教授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长期主讲体育专业本科《运动解剖学》课程。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深化教学改革,教书育人,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师奖、教学质量十佳教师奖和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等多项奖;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是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的副主编,对教材体系提出的改革设想,为《运动解剖学》教材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教学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编写的《运动解剖学实验和习题指导》以及《体育运动与人体结构》教学录像片深受读者们的欢迎。
该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在6人组成的教师队伍中,有老教师、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计划、有措施。并已将一名青年教师由硕士培养成博士,由副教授培养成为教授。近五年来教学团队在核心刊物等刊物曾发表论文近30篇,承担省部级和校级立项课题有3项,出版教材5部。
该课程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工作突出,尤其是网上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实现了形态学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值得推广。
在教学设计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运动解剖学课程体现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防止运动损伤和全民健身服务的思想,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在教学条件上,他们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的运动解剖学系列教材,同时还有配套的自编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习题、课件等辅助教学资料。建立了课程网站、开放实验室、开展解剖知识竞赛等,这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理论课教学采用带着问题预习、课堂提问和座谈讨论等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受到了学生好评。将标本模型观察与活体动作相结合,板书讲解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网上交流与短信交流相合等手段和方法,是提高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综上,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成熟,课程特色明显,已经具备建设成省级和全国优秀课程的基础,因此我支持其申报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陕西省解剖学会理事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教师/博士生导师 田振军
国家级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