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效果(课程建设目标达成情况、学生评价、课程资源上网情况及链接等) 通过3年的努力,本精品课程达到了以下预期目标: (一)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文件 1. 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资料库,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教案、教学课件、实验教学课件、习题集、试题库、图库等。 2.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调整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总学时压缩的情况下,突出运动系统的比重,综合性实验的比重达到了大纲规定的要求(35%),增加了以学生自主设计肌肉力量练习和伸展性练习的设计性实验内容,将对人体运动的观察落实在活体上。 3.重视教材与教学资料的建设:本课程组王景贵教授多次参加全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实验指导用书、练习题集的编写工作,其撰写的章节在体例上具有创意,内容选择与词义表达的科学性较强。 (二)坚持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理论课教学改革,利用体育学科知识广泛、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进行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多样、达到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启发学生思维,巩固学生专业思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自编了运动解剖学实验学习指导,对每次实验(练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材料与用具、步骤与方法、分析与思考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图文并茂的实验指导内容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人体形态结构。 3. 实验课坚持了课堂教学“互述互评,随堂检测与示教” 的教学改革,既提高了学生观察和自学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讲述表达能力。能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的特点,密切联系运动实践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与好评。 4.教学条件齐备,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前提,购买了大批标本、模型,能同时保证开出2个实验班(30人以上)的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和扩大招生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需求。 5.实验室实行定点开放,既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也为师生沟通、交流创造了机会。为学生提供实验课以外的实验机会,发挥校级“示范实验室”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增加教学仪器,电化教学设备。 (三)师资队伍建设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组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由王景贵教授领衔,配备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1人,学士2人,职称、学历与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实力雄厚、发展前景良好的梯队,是一支专业素质高、团结协作精神强的教师队伍。 (四)科研实力强 课群组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根据体育专业特点,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和结构的影响,杨海平教授的研究课题“运动训练与细胞凋亡”获省级课题,其研究成果多次在核心刊物发表。王江民老师注重研究针灸对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并将研究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能联系实际更加生动。 学生评价 1.学生座谈时对本课程的教学、教师的教学风范、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与能力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3年来,本课程组任教教师的学生网上评价多次达到优秀。(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成绩表) 2.课件制作图文并茂,结合动画与各种自摄/剪辑的视屏影像,版面设计合理、美观; 3.教学内容体现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教师对教材重点的把握与难点的突破,以及处理、组织教材的能力都较好; 4.教学中能体现理论教学密切联系全民健身、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实践的特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和体育锻炼实际。 5.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了 “学导式”教学改革理念,能根据体育专业、学生、教材的特点,做到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 课程资源上网情况 制作了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录像;课件制作图文并茂,并于2009年5月,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案、习题集、试题库、图库等课程资源上网。使运动解剖学可以做到在线互动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