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报告:(3000字以上,项目的执行情况、成果特色、推广价值、需改进的方面及措施等) 1、 项目的执行情况 1.1 师资队伍建设 《运动生理学》精品开放课程项目于2013年6月获得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历时三年半的建设,本项目从该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料、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教改论文的发表等方面均获得一定进展。 《运动生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科目,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实践性较强的高学历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三年来的项目建设,本课程在师资队伍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3名,包括博士学位获得者4名,其中还包括在职博士后1名,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好,职称结构和学术团队合理,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均非常显著。 目前,以形成以运动负荷的评定与监控、运动性疲劳机制和恢复、骨骼肌衰老及抵抗手段为研究方向,先以体育健康学院运动生理学实验室为载体,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等市厅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 目前,我们加强与国内高校运动生理学课程交流。2016年3月,在我院承办全国运动解剖学配套教材审稿会期间,我们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李世昌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田振军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运动生理学专家与我院运动生理学教学团队进行圆桌交流,并进行两场学术报告,吸引了学校其他院校的师生的参与。作为全国优秀教师和道德模范教师,田振军教授认为我们运动生理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特色均已经达到全国同类高校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前列。 1.2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在利用我校迎接教育部审核性评估之际,我们对运动生理学课程理论学时、课程内容和运动生理学实验学时进行整合,先将运动生理学课程学时调整为32学时,值得指出的是,运动生理学实验已经从理论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成为一门课程,并强调理论课程知识群与实验课程内容高度衔接。此外,本课程已经教材、授课、作业、实验报告、考核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理统筹考虑,初步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1.3 加强教材建设 近三年,在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生理学》第三版教材之外,我们重新修订适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材《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同时也于2015年下学期起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生理学实验》,并编制了《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案,从而为完善课程内容与体系提供了教材支撑。 1.4 教改类论文发表和教材的编写情况 截至目前,本课程组发表教学类论文5篇,其中核心刊物2篇;包括体育教育类权威刊物《体育学刊》发表教研类论文1篇;由杨海平教授主编、李方晖博士副主编的《体育教育专业必备基础知识读本》已于2014由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由王景贵教授主编《运动解剖学实验》电子教材于2014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李方晖参编的《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习题集》和《运动解剖学实验》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成果特色 本项目从课程体系、课程师资队伍、教改论文及教材编写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随着本课程教师队伍的强化,对课程内容体系、实践课程大纲完善起到推动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是反映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体现。本课题组以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弱激光对运动性疲劳为研究方向,结合2012届到2016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以老生带新手的方式,以研究课题和培养学生为目的,在两个大创项目执行过程中完成毕业30余名毕业生,其中多名学生因为动手能力突出、专业知识扎实,顺利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此外多名学生通过考试到中小学任教。最近,由毕业生陈玉婧等同学执行实验,李方晖负责设计和起草的有关弱激光对运动性疲劳的学术论文已经投稿到《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国际知名体育类刊物SCI和SSCI共同收录)上,该论文主要数据就是源于2013年度到2016年度3届毕业生毕业设计数据的总结。如果获得发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课程成果具有一定特色。 3、 推广价值 目前,我们尝试将本项目的研究模式推广在《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等课程。我们将项目的成果推广于毕业生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当中,获得了一定效果。其中,毕业论文和大创项目选题为运动生理学的毕业生大幅增加。由于我院今年申报的新专业【体育休闲专业】获得教育部的批准,体育休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强化《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按摩》、《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实践课程比重,因此,本课题项目的完成将有利于推动其它课程体系的完善。 4、 需改进的方面及措施 本项目历经3年多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下: (1)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强运动生理学课外预习、课后复习的积极性,需要加强网络视频和课件校内网络公开。目前大多教学资料已经上网,网址:但习题库目前正在根据最新大纲调整中,计划在下学期开始前上网,但由于相关资料是本课题组的成果资料,因此初步考虑仅在校内网络系统公开。 (2) 加强教学成果推广 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不清晰。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我们正与肇庆市体育局的体测中心合作,让我们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群众,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目前,我们仅仅在端州区周围的社区进行调研和问卷,未来我们计划建立肇庆市地方特色的运动与健康大数据库,这也有利于加强教学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同时,服务了社会。 (3) 课程间的融合和整合 目前,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深入学校师生心中,这也迫切需要编写出符合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案和教材。本课程下一步融合《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课程内容,优化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培养目标。 项目负责人: 年 月 日 |